• 2024年04月20日 星期六
  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
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节诗句大全

更新时间:2024-04-20 08:14:21

  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重阳节诗句大全


  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——杜牧《九日齐山登高》


  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——孟浩然《过故人庄》


  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——李清照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


  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——王维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/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》


  人老去西风白发,蝶愁来明日黄花。——张可久《折桂令·九日》


  满园花菊郁金黄,中有孤丛色似霜。——白居易《重阳席上赋白菊》


  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——毛泽东《采桑子·重阳》


  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。——毛泽东《采桑子·重阳》


  他乡共酌金花酒,万里同悲鸿雁天。——卢照邻《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》


  九月九日望乡台,他席他乡送客杯。——王勃《蜀中九日 / 九日登高》


  菊花何太苦,遭此两重阳?——李白《九月十日即事》


  九日明朝酒香,一年好景橙黄。——张可久《满庭芳·客中九日》


  王孙莫把比蓬蒿,九日枝枝近鬓毛。——郑谷《菊》


  芙蓉金菊斗馨香。天气欲重阳。——晏殊《诉衷情·芙蓉金菊斗馨香》


  九日龙山饮,黄花笑逐臣。——李白《九日龙山饮》


  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。——李清照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


  天与秋光,转转情伤,探金英知近重阳。——李清照《行香子·天与秋光》


  佳时倍惜风光别,不为登高。只觉魂销。——纳兰性德《采桑子·九日》


  短篱残菊一枝黄。正是乱山深处、过重阳。——吕本中《南歌子·驿路侵斜月》


  九月九日眺山川,归心归望积风烟。——卢照邻《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》


  何当载酒来,共醉重阳节。——孟浩然《秋登兰山寄张五》


  重阳过后,西风渐紧,庭树叶纷纷。——晏殊《少年游·重阳过后》


  明年此会知谁健?醉把茱萸仔细看。——杜甫《九日蓝田崔氏庄》


  重阳独酌杯中酒,抱病起登江上台。——杜甫《九日五首·其一》


  吟怀未许老重阳,霜雪无端入鬓长。——序灯《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》


  问他有甚堪悲处?思量却也有悲时,重阳节近多风雨。——辛弃疾《踏莎行·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》


  三载重阳菊,开时不在家。——文森《九日》


  霜风渐欲作重阳,熠熠溪边野菊香。——苏轼《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·其二》


  何期今日酒,忽对故园花。——文森《九日》


  九日黄花才过了,一尊聊慰秋容老。——赵可《凤栖梧·霜树重重青嶂小》


  暗凝伫。近重阳、满城风雨。——周密《扫花游·九日怀归》


  握手经年别,惊心九日霜。——妙信《九日酬诸子》


  白头太守真愚甚,满插茱萸望辟邪。——宋祁《九日置酒》


  又是过重阳,台榭登临处,茱萸香坠。——李煜《谢新恩·冉冉秋光留不住》


  重阳佳节意休休,与客携壶共上楼。——姜塘《摘星楼九日登临》


  对兹佳品酬佳节,桂拂清风菊带霜。——曹雪芹《螃蟹咏》


  采采黄金花,何由满衣袖。——杜甫《九日寄岑参》


  算明朝、未了重阳,紫萸应耐看。——吴文英《霜花腴·重阳前一日泛石湖》


  不负东篱约,携尊过草堂。——妙信《九日酬诸子》


  万里秋光客兴赊,同人九日惜年华。——沈辂《九日登高台寺》


  西风泼眼山如画,有黄花休恨无钱。——张可久《风入松·九日》


  细看茱萸一笑,诗翁健似常年。——张可久《风入松·九日》


  紫萸一枝传赐,梦谁到、汉家陵。——姚云文《紫萸香慢·近重阳》


  朔方三度重阳节,河曲干旌岁岁忙。——齐之鸾《九日登清水营城》


  重阳节的起源


  关于重阳节的起源,梁朝吴均在《续齐谐记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:东汉时,汝南人恒景曾拜一个叫费长房的道士为师。一天,费长房对恒景说:“九月九日这天,你家有难。”恒景大惊,急忙请教避难解救之法。费长房说:“你快叫家人做红布带,里面放满茱萸,扎在手臂上,一同去登山,再喝点菊花酒,便可以免去此灾难。”恒景依言照办。傍晚他们回家一看,发现家中“鸡牛犬羊,一时暴死”。从此,重阳登高饮菊花酒、佩带茱萸的习俗就逐渐形成了。这个故事虽不可靠,但可看出东汉时重阳节习俗已非常盛行了。


  重阳节又叫登高节,可见重阳节的活动与登高是密不可分的。古人认为重九有灾,登高可以避祸免灾。重九有灾的说法与玄理有关。古人认为九是数之极,到了尽头自然要归一了。在卦卜数术中,九是代表由盈转亏、由盛转衰的不吉利数字,九九更是大大不吉利,必有灾祸降临,因此最好登高避灾。


  撇开这套玄理不说,其实九月天高气爽,正宜登高远眺,借此机会爬爬山、锻炼一下身体,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。据西汉《长安志》说,汉代京城长安近郊有一小高台,每年重九等节日,都有很多人登上高台游玩赏景,简称登高。魏晋时,登高活动已较普遍,范围扩大到登山。为了登山方便,晋末诗人谢灵运还自制了一双登山的木屐,前后装有铁齿,上山时装后齿,下山时装前齿,甚为方便,人称谢公屐。它是我国最早的登山鞋,为后人广为使用。由于登高是古代一项极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户外体育活动,所以流传至今。


标签: 重阳节  诗句  古诗